第三百四十七章 任务奖励,发财了!(下)(还是万字最后一天求月票啊)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三百四十七章 任务奖励,发财了!(下)(还是万字最后一天求月票啊)

第(3/3)页

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英国利兹大学毕业,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。

 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,他加入了英国国籍——根据后来某退休部委领导的采访可以确定,黄教授的‘退国籍’是经过组织批准允许的,因为当时的水下隐伏目标不允许华夏人进组。

  2009年底,黄教授回国。

  后来他担任了华夏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九分项“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”的首席科学家,成功研究出地面电磁探测系统、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、地壳1号万米超声钻探装备等多个尖端技术装备。

  09年的时候。

  华夏的重力梯度仪精度处在第四梯队,泰国掌握的技术都比咱们先进。

  而2017年华夏的重力梯度仪,已经赶到了第一梯队的中游。

  现如今咱们航母上头的重力梯度仪,几乎全都是黄教授当时领队立下的项目。

  奈何可惜的是......

  天妒英才。

  2016年11月29日凌晨,黄大年教授晕倒在出差途中。

  回到长春,单位强制安排他做了检查,可还没出结果,他又跑去燕京出差。

  等他再次从燕京回到长春,便接到了一张住院通知:

  胆管癌。

  2017年1月8日,黄大年教授救治无效去世。

  享年58岁。

  在那之后。

  华夏的重力梯度仪便几乎停滞不前,没多少成果产出,在最近五年又被拉了一个身位。

  当然了。

  既然提到了黄大年教授,这里就顺便辟个谣。

  网上经常有一些涉及黄教授的文章会提到这么一回事:

  2010年,正是因为黄教授的出手,海对面组织的‘金色眼镜蛇’演习才会后退100海里。

  而实际上呢。

  黄教授在2009年才回到的华夏,那时候还处于很多人的质疑中呢,压根就没参与这么回事......

  有些人的贡献已经足够了,没必要为了博眼球而再去进行夸大,这是对人物本身的不尊重。

  话题再回归原处。

  眼下华夏的重力梯度仪正处于停滞状态,而自己得到了这么一台重力梯度仪.......

  想到这里。

  徐云在感慨的同时,眼中不禁露出了一道思色。

  这个奖励毫无疑问是个好东西。

  10^-16m/s²的感知精度,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。

  但问题是.......

  这么个军用设备,要怎么才能合乎逻辑的拿出去呢?

  要知道。

  这玩意和华盾生科目前的画风截然不同,找不到哪怕一丝一毫的重合点。

  像此前的MR技术啦、凝血明胶啦,算力模组啦,都是符合华盾生科现有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的——大不了等上一年半载罢了。

  还有此前的吡虫啉和微粒轨道,也可以用灵光一现来解释。

  可重力梯度仪却不一样。

  这玩意儿即便你等个两年三年,也很难解释清楚它的来路。

  灵光一现的说法就更别提了,即便是宋徽宗那智商都不会信。

  “那该怎么办呢.......”

  徐云皱着眉头思索了好几分钟,依旧毫无头绪。

  于是他只能暂时把这个念头抛到脑后,继续将注意力放到了面前的光球上。

  14个光球,如今只剩下了......

  四个。

  看着这四个光球,徐云一边从左往右点数,一边哼起了一首歌:

  “我们阿森纳,是不可战胜的~~”

  他前后这样哼了两遍,手指最终停到了从左往右的第二个光球上。

  啵~

  光球缓缓破碎。

  片刻过后。

  一块大概普通平板大小、通体黑色的金属板浮现在了徐云面前。

  徐云伸手一握,发现金属板的材质很轻盈。

  与此同时。

  相关的解释再次出现在了他面前。

  【小型生物电池】:

  【一种特殊的新型电池,依靠内部细菌发电,干燥环境下细菌会处于休眠状态,加入葡萄糖液后会被唤醒并且进行呼吸作用,过程中释放电子与质子,电池的硝酸银阴极就会补捉这些电子产生电流,可用于简易小型发电】

  【图示.JPG】

  “.......小型生物电池?”

  徐云用手指轻轻敲了敲这块金属板外科,嘴中轻轻的啧了一声。

  原先他以为这次最快能够投产的奖励应该是止血明胶,但如今看来似乎定义下的有些早。

  微生物发电。

  这是一个2022年很常见的科学概念。

  这项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,英国植物学家马克·皮特发现了一个情况:

  有几种细菌的培养液能够产生电流,于是他以铂作电极,放进大肠杆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养液里,第一个细菌电池就这样在他手中“出生”了。

  接着到了1984年。

  一种能在外太空使用的微生物电池在海对面诞生,其燃料为活细菌以及宇航员的尿液。

  因此一直以来,微生物电池都被视作一种很有前景的未来能源,比如说给汽车提供动力等等。

  但截至到2022年。

  微生物电池依旧是个偏理论的技术,即便是实验室的最高功率也才0.66毫瓦/平方厘米。

  因为它的难点实在是太多了。

  例如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普通电池一样,由生物阳极与化学阴极构成。

  由于这两部分目前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,导致整个电池的功率密度、电流密度,较比较成熟的燃料电池体系差距悬殊。

  不用工程菌的话。

  一个标准的mfc双室电池——铁氰化钾阴极,碳布电极,130ml双室,产生的电势能有500mv都是非常优秀的的结果了。

  而一个普通的南孚7号电池则是......

  1.5v。

  所以这么低的电压产业化起来非常困难,顶多用来做污水处理。

  但在污水处理这块,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工艺却已经相当成熟,效率比微生物燃料电池高多了。

  所以说句实话。

  想要将微生物电池突破到可以作为常规动力的层次,难度恐怕不比MR技术小多少。

  但另一方面。

  如果眼界不放那么高,只是像光环显示的这样,把这项技术生产出一个小型便携电池,给手机、笔记本、剃须刀、震动棒之类的小型设备充充电.......

  那么它的难度就无疑要小很多了。

  虽然发电菌种的选择、还是保存室的制备,亦或是捕捉电子的效率都是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但这些并不是无迹可寻。

  例如发电菌种。

  目前在这方面使用的大多都是奥奈达湖杆菌或者哈夫尼希瓦氏菌,理论上只要慢慢去按照条件实验筛查就行了。

  反正做这事儿的是裘生又不是他,累点也无所谓,咳咳......

  外加有光环奖励提供的部分关键节点协作,这项技术徐云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突破。

  而微生物发电恰好也符合化盾生科的研究方向,突破后甚至可以不需要冷却期就无缝上线。

  某种意义上来说。

  这个金属板,应该是徐云迄今为止得到的最符合量产条件的设备。

  看来光环是真觉得自己是个穷逼了.......

  随后徐云将金属板收起,脸上逐渐变得郑重了起来。

  如今在他面前,只剩下了三个光球。

  不。

  应该是.....

  两个光球。

  因为三个光球之中,必然有着那个东西。

  与此同时。

  徐云的心中毫无征兆的冒出了一股预感:

  除了可以确定奖励的那个光球之外,剩下的两个光球里......

  存在的恐怕都不是技术类的奖励。

  只见他沉默片刻。

  将手指戳向了最右侧的那个光球。

  啵~~

  随着一道比此前光球多一个波浪号的声音响起。

  徐云的面前忽然出现了一本厚重的英文书籍。

  这册书籍大概五厘米厚,长一尺,宽半尺,书名叫做......

  《classical  physics》

  在看到这本书的瞬间,徐云便明白了它的来历。

  毕竟在过去的整整一年里,他可没少和它接触过。

  随后徐云轻叹一声,将它拿到了手里。

  【《经典物理》】

  【艾维琳·艾斯库从不离身的书籍,曾经让希尔芙感受过知识的力量,别看它有些像是某个笨蛋作者因计算错误而拿来凑数的纪念品,某些情境下或许会有大用】

  【备注:可添加撞角或者铁链,以理服人才是王道】

  果然。

  这就是那本艾维琳自见面开始,便时刻抱在怀里的《经典物理》。

  徐云又随意的翻动了几下书页。

  书中除了印刷的文字外,还有不少艾维琳娟秀的随笔感悟,字迹看上去很舒服。

  虽然比起此前的诸多奖励,这本书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可言。

  但对徐云而言,这却是一个珍贵异常的宝物。

  十多分钟后。

  徐云将这本书收好,手指伸向了.......

  左边的一颗光球。

  啵~

  光球应声而碎。

  ......

  注:

  通宵码字日万了三天,除了倒垃圾一步没出过门。

  不是吊大家胃口或者断章,而是手速已经极限了,月末最后一天,大家有票的请投给我吧,想冲8000票.....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