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一章 出大事了(通宵万字更新,求月票!!!)_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更新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百零一章 出大事了(通宵万字更新,求月票!!!)

第(3/3)页

.....

  接着准直器通过不参与反应的光子确定了耦合参数,一块放有加水硼砂的陶瓷板从通道上空落下....

  4685Λ超子减速.....

  随后撞击到了另一块P型半导体上,重子数失去守恒......

  短短的10-^15秒内。

  P型半导体的周围便出现了数以万计的π介子。

  孤点粒子被它们吸引,瞬间‘传送’返回。

  在与介子结合后,短暂的获得了实体。

  这个实体状态的寿命就是.....

  15秒。

  按照正常情况。

  此时应该进行降温冷却,然后上磁光阱捕捉孤点粒子。

  但今天,徐云等人却并没有按这个步骤操作。

  看着显示屏上逐渐变小的数字。

  负责操作激光仪器的张晗,立刻按下了另一个按钮。

  唰——

  一道4.96×10^16赫兹的软x射线射出,通过能量转换公示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能量量级是......

  202电子伏特。

  与此同时。

  孤点粒子的周围出现了一个倾角为14.563度的稳定四极磁场。

  配合着软x射线,一个反常能斯特效应出现了。

  两秒钟后。

  另一位课题组成员按下了一个黄色的按键。

  过了0.001秒。

  大量由质子和2个电子结合的负氢离子喷射而出,弱等效原理被扩大。

  终于。

  在5.77秒后。

  某颗孤点粒子本就倾斜的核外轨道上,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裂缝.....

  咻——

  一枚π-介子犹如吴签附体,见缝插针,飞快的窜入了孤点粒子的核外轨道。

  与此同时。

  检测到π-介子回旋频率比变化的计算机后台,再次操控着激光口发射出了一道光线,单位是......

  183760千兆赫。

  在35个纳秒后。

  一个异变发生了:

  (n,  l)=(17,  16)→(17,  15)

  接着在之前那些负氢离子的‘搓动’下。

  大量的孤点粒子聚集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微观领域的......

  面团。

  而到了这一步。

  接下来的事儿就很简单了。

  学过高中物理的童靴应该都听老师说过这一样一句话:

  不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不会偏转。

  遇到一些比较无所谓的老师,还会把这句话晋升为“不带电粒子不会受到磁场影响”。

  但在量子色动力学领域中,这个知识就不太一样了。

  几乎所有微粒都可以被外加磁场影响,即便它不带电——这里的影响不是说偏转,而是其他的一些情况。

  这涉及到了一个电磁耦合模式和多极矩展开的概念。

  根据量子力学可知。

  粒子是弥散在空间中的,具有一定的电荷分布,因此粒子可以有非零的多极矩。

  一般而言。

  自旋为J的粒子,可以有2J+1个电磁多极矩。

  一个粒子是电子,电子的自旋是1/2。

  因此它具有1个电零极矩(电荷)和一个磁偶极矩(磁矩)。

  一个微观粒子最常见的多极矩是电荷、磁矩和电四极矩。

  比如你把中子放在磁场里面,它也会发生自旋与磁场的耦合。

  这隶属于电磁相互作用的范畴——顺带一提,电磁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磁场,弹性力、蛋白质之间力都是电磁相互作用。

  目前唯一确定不会发生电磁相互作用的微粒,只有中微子。

  除此以外。

  即便是光子也同样会发生这个作用——如果你脑袋还不怕晕,可以去查查虚光子是啥玩意儿。

  总而言之。

  微粒都会被电磁相互作用影响,特殊化处理后的孤点粒子‘面团’自然同样如此。

  在孤点粒子的寿命只剩下4秒钟的时候。

  一道准备好的约费阱瞬间落下,将‘面团’紧紧的箍在了一起。

  见此情形。

  操作台上的众人,不由同时放缓了呼吸。

  如果四秒钟后‘面团’还在。

  这便代表着他们这次实验不说完全成功吧,至少取得了突破。

  但如果‘面团’消失,那就意味着......

  就这样。

 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,时间缓缓开始流逝。

  4秒.....

  3秒.....

  2秒.....

  1秒.....

  当时间来到第五秒钟的时候,‘面团’......

  依旧没有消失。

  见此情形。

  负责射频场调试的李若安忽然想到了什么,飞快的敲击起了键盘。

  十多秒后。

  他猛地抬起头,双目放光的看向了徐云:

  “徐博士,基态化孤点粒子的衰变放缓了!”

  “根据微扰波函数的观测,约费阱的这些孤点粒子,它们的衰变周期是......”

  “4.6个小时左右!”

  听闻此言。

  现场顿时一静。

  稍稍片刻过后。

  一阵欢呼声骤然响彻了整个实验室:

  “太好啦!!!!”

  “乌拉!!”

  操作台上的徐云同样用力挥了挥拳头,眼中露出了一丝兴奋。

  这可是靠着他自己努力取得的技术突破,意义上非比寻常。

  另外从结果上来说。

  这可是比基态化处理难上数倍的成果。

  如果说基态化处理只能入围普通一区论文,那么这次“延寿”的技术突破,则无疑是.....

  CNS级别的成果——还是主刊的那种。

  目前CNS主刊一年的发布量大概在四千篇左右,华夏作者一年大概200篇。(web  of  science新平台可以检索出来)

  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以一作身份发表CNS,这显然是个值得骄傲的成果。

  当然了。

  还是那句话。

  世上的牛人可不少,25岁发CNS的例子虽然不常见,但并非孤例。

  比如同样科大少年班出身的曹原曹神。

  他在22岁那年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,在《Nature》发表了两篇论文。

  截止到目前。

  今年28岁的曹原,已经发表了8篇Nature  +  1篇Science,甚至做到过一年发4篇......

  至于全球范围内就更离谱了。

  比如《cell》最年轻的一作发布者叫DanielleBassett,发《cell》前三天刚过了17岁生日.....

  《Nature》全球最年轻的一作则叫做KonstantinBatygin,是那位冥王星杀手麦克·布朗团队的成员。

  他在一作发布的时候,年龄才18岁。

  和这些天才比起来,徐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想到这里。

  他不由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
  接着掏出手机,拨通了一个电话。

  片刻过后。

  潘院士的声音从对面传了过来:

  “喂,小徐?”

  不知为何。

  在听到潘院士声音的时候,徐云总觉得他的语气有些不对劲。

  不过这只是他没啥依据的预感,所以很快他便把这丝念头驱散,说起了正事:

  “.......老师,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,如今看来,孤点粒子应该可以从实验室脱产了。”

  电话对头的潘院士静静听完徐云的介绍,沉默片刻,忽然说道:

  “小徐,你说你对基态化的孤点粒子施加了约费阱是吧,既然如此.....”

  “你和小陆有没有对未形成基态化的孤点粒子,做过电磁相互作用力的研究?”

  “.....啊?”

  徐云闻言一愣,下意识的便说道:

  “没做过,这不是老师您和赵院士在负责的项目吗?”

  对面对头再次传来了一阵沉默。

  就在徐云以为是不是信号出问题的时候,潘院士的声音再次幽幽响了起来,甚至带着一丝.....

  颤音。

  “你和小陆现在抓紧时间做一次观测,到时候你就明白什么情况了。”

  接着潘院士顿了顿,又补充了一句:

  “看结果的时候准备点速效救心丸,出大事了。”

  ..........

  注:

  有没有同学知道息肉病理一直没通知出结果啥情况啊,一个礼拜了都,上次三天就出结果了.....

  连续三天通宵日万,求点月票啊,今天过了就失效了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