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国最后的宝藏
第(1/3)页
先不管卸货了,就留下原本看守码头的几个伙计,张楠和一大帮人到了挖掘机所在的位置,看到了那条深入山体地底的裂缝。
取过强光手电往里一照,能看到靠近洞口的一部分洞内情况:在积土和碎石之下,闪现出黄金特有的金黄闪光,就像一条光带,叹为观止!
“藏宝洞!”
说话的是菲利普船长,张楠听到后,说了句: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人把金银币放在这,单靠这12枚不好判断,年代时间都比较早。
如果能够清理出最晚时期的货币,就能大概判断出是什么时候埋下去的。”
有钱人了,宝藏在眼前还得探究一下它的来路、原因---闲得!
既然有想法,这办起来简单,不用将里头所有钱币搬出来才能判断,先弄个几十公斤就能大体看出点名堂。
这里刘文栋个子比较小,用架铝制折叠梯爬到里边,再用扫地用的簸箕先运了几回,搬出来50多公斤。
至于里边还有多少,刘文栋估计金银币加起来至少以吨计数!
堆积厚度都有个三四十公分,少不了。
摊在小货车车斗后部,张楠开始鉴别。
认识的、不认识的都不少: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和其死后,马其顿王国发行的重量为8.55克的金标币有不少,张楠就认出了至少25个城市制造的品种!
主题图案都差不多,绝大部分这种金币是在亚历山大占领波斯以后,用波斯国库的金块打制的。
金标币的重量和成色够标准,流通时可以按“个”计值,不用单个称重,当初提高了交易效率。
张楠记得有研究显示,实测亚历山大金标币的纯度高的能到99.7%,只比24K纯金的99.9%稍低一点点,达到了那个时代提炼技术的顶峰。
后期、亚历山大帝国边远地区造币厂制造的成色最差的含金量也超过85%,一般都在97%以上。
不仅仅是纯度,金标币的重量也控制的非常严格,标准的重量是8.55克左右,绝大多数币的误差都控制在0.1克以内。
因此亚历山大金币当时在亚非欧三大洲被广泛接受,他的继任者们也仍然继续发行这种制式的金币。
所有金标币正面是智慧与战争女神雅典娜的头像,背面则是长着翅膀的胜利女神奈姬全身像,还有制造厂的希腊文名称。
相对迦太基人自己的坦尼特金币,亚历山大金标币的重量要大一点,而且纯度更高,所以当初在地中海沿岸似乎还是金标币更受欢迎。
坦尼特金币其实是金银合金币,对商人们而言还是纯金吸引人,包括迦太基人自己。
“要是把里边全部整理完,我想都能和大英博物馆叫板!”
心里给自己竖了个“给力”的拳头:在亚历山大金币收藏上,似乎还没什么人和博物馆能和大英博物馆打擂台,更别说个人。
这趟自己倒有可能。
能把大英博物馆比下去,想想都带劲!
这下张楠干脆先把马其顿王国的金币先选出来:取出来的金币中就迦太基和马其顿金币多,而且是看到亚历山大时期的金标币种类越来越多,不自觉先挑选马其顿王国历史上这个最伟大的帝王定下样板的金币。
能把迦太基先放一边,就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的亚历山大金标币是全世界收藏最全的:来自于亚历山大活着的时候19个城市的造币厂,在加上他死后仍然生产的造币厂,那就是总共有亚非欧三大洲共计33个城市造币厂的制造版本。
根据大英博物馆的研究,大部分的金标币都是亚历山大死后打制的,比例占到了61.9%,只有21.8%的金标币是在亚历山大活着的时候打制的,而有16.3%的品种是在他生前死后都有制造——最后一枚金标币在公元前200年在黑海边的城市奥德索斯打制。
就这50公斤窖藏金银币里就有25个品种金标币,那将整个藏宝洞清理完毕后,还真有可能凑齐33个金标币品种。
就算凑不齐,缺少的品种去采购也能搞定。
这下一帮人也都不干活了,挖宝、追寻历史的足迹比搬黄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